旧约 - 利未记(Leviticus)第16章

亚伦的两个儿子在主面前死了以后,
主对摩西说:“告诉你的哥哥亚伦,吩咐他不可以任意走进圣所的幔子内、约柜上面的施恩座前,免得他死亡;因为我要在云彩中显现在施恩座上。
亚伦进入圣所的时候,要带一只作赎罪祭的公牛和一只献作燔祭的公绵羊。
他要用水沐浴,然后穿上圣洁的细麻内袍,细麻裤子,用细麻腰带束腰,并且戴上细麻礼冠。这些都是圣洁的衣物,
他也要从以色列会众中取两只公山羊作为赎愆祭,一只公绵羊作为燔祭。
亚伦要先献上公牛作赎罪祭,为自己和自己的一家赎罪。
他也要把两只公山羊带到会幕门口,放在主的面前,
为它们抽签决定哪一只应该归给主,哪一只应该放到远处。
然后,亚伦要把那只抽中归给主的公山羊献上作赎罪祭;
又要用另一只在主面前存活的公山羊来赎罪,把它放到远远的荒野去。
亚伦要把赎罪祭的公牛宰掉献上,为自己和自己的一家赎罪,
然后在主面前从祭坛上取下盛满火炭的火盘,又拿满两把磨细的香带进幔子里。
他要在主面前把香放在火中,使香的烟笼罩约柜上面的施恩座,免得他遭受死亡。
他还要取一些公牛的血,用指头弹在施恩座的东边,也要在施恩座前用手指弹血七次。
亚伦要出去宰杀那为会众献作赎罪祭的公山羊,把羊血带进幔子里去,弹血在施恩座的上面和前面,正如先前用公牛血所作的一样。
他要为圣所和会幕行同样的赎罪礼,因为它们处在以色列的不洁、过犯和罪恶中。
从他进入圣所为自己、自己一家和以色列全会众赎罪的时候开始,直到他出来为止,没有人可以在会幕里逗留。
这事以后,他要来到主面前的祭坛那里,为祭坛赎罪。他要取一些牛血和羊血,抹在祭坛四周的角上,
也要用手指弹血在坛上七次,这样,祭坛就以得从以色列人的不洁中成为圣洁。
当他为圣所、会幕和祭坛行完了赎罪礼以后,便要献上那存活的公山羊。
亚伦要把双手按在那公山羊的头上,承认以色列人所有的罪恶、过犯和罪孽;他要把这一切罪放在公山羊的头上,然后派人把它放到荒野去。
公山羊要把他们的一切罪过背负到荒凉无人居住的地方去。
亚伦要再进会幕,脱下他进圣所时所穿上的细麻衣服,把它们留在会幕里,
然后,在一个圣洁的地方沐浴,穿上自己原来的衣服,再出来为自己和民众献燔祭,为自己和民众赎罪。
他要将赎罪祭牲的脂肪焚烧在坛上。
那把羊带去放掉的人要洗净自己的衣服,用水洗澡,才可以回到营里。
那献作赎罪祭的公牛和公山羊,它们的血曾经被带进圣所去作赎罪的用途,它们的皮、肉和粪都要带到营外去用火焚烧。
负责烧这一切的人要洗净自己的衣服,用水洗澡,才可以回到营里。”
以下所记的是你们永远应当遵守的律例:在七月十日,你们不论是本地人或是外族寄居的,都要停止所有的工作;
因为这是为你们赎罪的日子,使你们在主面前所有的罪都得到洁净。
你们应当守这日为神圣的安息日,使你们可以攻克己身、自我省察;这是一条永远的律例。
那被膏立承继父亲作祭司的要行赎罪礼;他要穿上圣洁的细麻衣,
为圣所、会幕和祭坛赎罪,也要为祭司和全会众赎罪;
这是一条永久的律例。你要每年一次为以色列民众所有的罪行赎罪礼。”於是亚伦便遵照主吩咐摩西的话去行了。
利未记第十六章   第 16 章 

  利 16 章 > 以色列人有赎罪日,我有为自己指定一个日子,好好去反省过错没有? 

  16 章 赎罪日是以色列人一年之中最重大的日子之一。赎罪这个词在希伯来文是“遮盖”的意思。这天,以色列全族都要承认他们的罪,大祭司要进入至圣所为他们赎罪。他们要献上祭物,宰杀牲畜,流它的血使百姓的罪被遮盖。 

  利 16:1-25> 你会怎样预备自己来敬拜神? 

  16:1-25 亚伦要花很多的时间准备自己,才能来到神面前。而我们则可以随时亲近神(参来 4:16 ),神给了我们最大的权利,使我们比旧约的大祭司更易亲近祂!但我们必须切记:神是圣洁的,不要因有特权,就随随便便地来到祂面前。主耶稣为我们开了到神面前的道路,人可以来到祂面前,但并不是说在祷告之前不需要准备自己的心。 

  利 16:5-28> 赎罪的祭牲代表什么? 

  16:5-28 以色列人在赎罪日要预备两只公山羊,代表神对付他们犯罪的两方面:( 1 )藉着献上为祭的第一只公山羊,赦免他们的罪行;( 2 )藉着放到荒野去的第二只公山羊,除去他们的罪。他们每年都要行这赎罪的礼仪。耶稣基督的受死,一次到永远地取代了这种制度。我们可以藉着信靠祂,使罪得赦免,过犯得除去(参来 10:1-18 )。 

  利 16:12> 献祭过程中为什么要烧香? 

  16:12 香炉是浅的盘子或碗,用链子系住,或是用火钳夹住以携带。它里面放有香(由多种有馨香气味的香料做成),及从祭坛上取的烧着的炭火。在赎罪日那天,大祭司把冒烟的香炉带进至圣所,这烟遮盖住约柜以及神的荣面,以免大祭司死亡。香也许有非常实际的作用──馨香的气息使人留意早晚的献祭,并盖住烧燔祭牲时所发出的难闻气味。──《灵修版圣经注释》